壓力瘡

壓力瘡

壓力瘡,意即因壓力過大而致的暗瘡。壓力瘡的好發部位不一,常見於額頭及臉頰(以左側為多見),而且有反復發作,甚至暗瘡三五融合成片的可能,歸根究底都因壓力而致。

好發於額部

如果暗瘡見於額部居多,中醫認為多與「心火旺」有關。心主神明,一切神志活動皆會影響及心。如果病人長期處於壓力過大,不得排解的狀態,日久暗耗心陰,以致心火偏盛,在外便會反映為好發於額部的壓力瘡。

好發於臉頰

部分壓力瘡好發於臉頰(多為左側),皆因壓力問題又會影響肝臟疏泄氣機的功能,而經典《黃帝內經・刺熱篇》指出:「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。」可知左頰生瘡的病變歸究於肝熱。中醫認為肝臟屬木,擁有條達舒發的特點,如果病人情志不暢,經常感到焦慮不安、緊張等,容易導致肝氣失暢而成氣鬱之狀,肝鬱日久化熱生火,熏灼肌膚,凝滯氣血,在外與肝相應的臉頰(左頰)便見有生暗瘡的表現。

與內分泌失調有關

在西醫角度,壓力瘡與雄性荷爾蒙增加有關。如果病人壓力過大,夜寐不佳或是熬夜、作息混亂等,容易令內分泌紊亂,腎上腺素增加,從而間接增加雄性荷爾蒙的分泌,如此皮膚皮脂的分泌亦失去正常調節,皮脂分泌過盛,終致毛囊發炎而形成壓力瘡。

調暢情志,清心瀉肝

如果病人留意到暗瘡的爆發與壓力因素有關,例如暗瘡好發或加劇於考試季節、轉換工作環境等,便應積極調整心情,多參與戶外集體運動,以調暢心情、增強體質。同時亦建議病人諮詢中醫師的意見:

針對心肝火盛引起的壓力瘡,中醫首要辨清引起暗瘡的熱邪屬虛屬實,如為虛熱證,病人常見暗瘡瘡色較暗淡,隱隱作痛,伴見失眠多夢、顴紅汗出、手心熱等表現,一般處方杞菊地黃丸、天王補心丹等針對心、肝虛火的中藥。如為實熱證,暗瘡瘡色則較紅,部分亦有明顯的腫痛、灼熱感,暗瘡甚至三五相連,見有結節,伴見便秘、心煩口渴等情況,此時可處方瀉心湯、龍膽瀉肝湯等中藥,適當配合針對暗瘡結節的中藥如連翹、皂角等,暗瘡消退後改以滋養胃陰的中藥,務求擊退壓力瘡的同時,亦調理內在體質,預防因為心肝火旺,燒灼胃津而致皮膚失養乾燥的情況。

 

壓力瘡中醫解決詳情分析

看見痤瘡紅紅腫腫,多數便會扣上「熱氣」、「上火」等帽子,然而長痘全不因單純的「熱」,壓力大也是引致長瘡的常見因素,尤其是已渡過青春期的成年人,常亦會因壓力過大而仍受痤瘡問題困擾,這類明顯受情志因素影響而爆出的痘痘,俗稱「壓力瘡」。

病因:

從西醫角度,壓力瘡的出現與內分泌失調有關。主要由於情志壓力導致雄激素分泌過盛,皮脂分泌隨之增加,導致毛囊堵塞,繼而發炎形成痤瘡。

而在中醫角度,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、憂,是為七情,如果人們平素壓力大,鬱鬱不歡或是壓力無以抒發,主疏泄氣機的肝臟便首先受影響,也就是中醫常說的「肝氣鬱結」。氣血鬱結引致局部經絡壅塞不通,若體質不虛者會化膿潰破,直至再次壅塞不通時再聚成痤瘡;體質較虛者則不易化膿,而是停積皮下,呈暗瘀色,久久不退。

除此之外,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剋屬性中,肝鬱易剋伐脾土,而人們平日飲食先入於脾胃,如果脾胃受肝氣鬱結所影響,運化失職,食入之水穀便會停滯不運,釀成濕熱之邪,熏蒸肌膚而加劇壓力瘡的爆發情況。

症狀(臨床表現):

一、頭面部痤瘡(額頭兩側、環唇瘡)

壓力瘡源於肝氣鬱結,其長瘡之處亦多為足厥陰肝經所循行的。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肝足厥陰之脈⋯⋯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⋯⋯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裡, 環唇內。」故前額兩側及環唇部多為壓力瘡好發之地。

二、背部痤瘡

背部並非肝經所過之處,然而中醫整體觀念下背為陽,腹為陰;上為陽,下為陰⋯⋯人體自身各個分部亦能二分為陰與陽。如果氣血壅塞不通,久之易鬱而化熱而成陽熱之體,其中主一身陽氣的督脈行於背,陽熱偏盛,熏蒸肌膚,故由肝鬱引起的壓力瘡亦可見於背部,尤以上背部為主。

三、無膿頭瘡與成膿瘡並見

如果氣血鬱而化熱,而素來體質強健,能夠托熱毒,使之從肌膚外出的病人便容易成膿,痤瘡能夠隨著瘡面潰破,膿液溢出而消退。但如果局部氣血鬱積,既無化熱,自身體質亦不足以托毒外出的,便多見痤瘡呈紅腫狀態,觸之隱隱作痛而久久未見膿頭。兩種痤瘡能隨著患者的情志起伏而相兼出現。

四、其他全身症狀

因壓力而致的痤瘡問題多伴隨其他典型的全身症狀,例如情緒急躁易怒、口乾口苦、脇痛、時感目澀或目赤等。女士可兼見月經不調、經前乳房脹痛等。

中醫如何診斷?

臨床上中醫會透過望、聞、問、切,四診合參而診斷痤瘡的類型。如果痤瘡的部位,結合患者的全身表現符合上述症狀,加上脈象弦緊而不柔和,便可診斷屬肝氣鬱結型痤瘡。

然而臨床上病人體質複雜多變,較少有單純的肝氣鬱結表現,反而多兼夾其他證候。例如上述提及肝鬱剋脾土的現象,多見痤瘡膿水較多,甚或呈黃綠色,在面頰、鼻頭等部位亦可見長瘡,伴見腹脹、噯氣、矢氣增多、便溏味臭等肝鬱脾虛,濕濁內蘊的表現,作診斷時不能忽視。

此外,血瘀亦是肝氣鬱結的另一常見兼證。如果痤瘡色偏暗紅,亦多為上述無膿頭的類型,兼見唇暗、女子月經色深紅有塊等表現,診斷為肝氣鬱結兼血瘀型痤瘡。

內服方藥方面,柴胡疏肝散、消遙散等均為疏肝解鬱的經典名方。柴胡疏肝散以柴胡、香附、白芍等入肝經之藥為主,配伍陳皮、枳殻理氣行滯,名符其實能「疏肝」且行滯解鬱。相比之下消遙散中茯苓、白朮、生薑等均為健脾助運之品,如果病人壓力大之餘兼夾上述脾虛濕蘊的表現,且服消遙散兼顧脾胃虛弱的一面。

清熱、散結、祛瘀以治標

針對壓力瘡紅、腫、熱、痛之病標,上述二方又可合五味消毒飲或仙方活命飲等方劑以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,以取標本兼治之效。當中五味消毒飲由銀花、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背天葵、紫花地丁五味中藥組成,以清熱解毒見長,如痤瘡色鮮紅而不甚硬結的宜用之。但如果壓力瘡三五相連,痤瘡聚合成結節、硬塊,便應用仙方活命飲,以山甲、皂角刺等中藥軟堅散結,為五味消毒飲所不及的。

另如為血瘀鬱積而成的壓力瘡,又可在疏肝解鬱的基礎上加入活血祛瘀的方藥,例如桃仁、赤芍等,形體瘦弱,面白無華的可加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而祛瘀;瘡色偏鮮紅的加丹皮、生地等清熱涼血,均能針對各種血瘀之兼證。

外敷藥膜以加強治標

內服中藥往往要考慮病人自身的體質因素,女士要兼顧生理性的月經週期等調整藥方,欲攻逐痤瘡之時便會因而受掣肘。相反,外敷藥膜對內在脾胃的負荷較小,能應用較大劑量的寒涼清熱藥物,例如青黛、冰片等以取清熱消腫之功。

有咩需要注意?

外敷藥膜方面,部分病人或擔心外敷中藥後引起皮膚過敏或過於乾燥,建議首次接受治療時以較小面積的瘡周皮膚測試有無過敏反應(如泛紅、痕癢、刺痛等),讓醫師及時更改處方;而外敷後皮膚過乾亦可配合蒸氣噴霧而滋潤皮膚。一般而言,外敷中藥之清熱消腫為主,治療後皮膚稍稍變得乾爽亦屬正常。

如果注意到痤瘡與自身情緒起伏有關(例如考試季節、工作較忙等時期痤瘡情況轉劇),便要注意調暢情志,適當分配工作與休閒的時間;儘量早睡;忌吃辛辣煎炸之品;注意清理及多運動而助排汗等等。

此外,注意不要隨便擠壓痤瘡或使用成分不明的暗瘡藥膏,以免擾亂皮膚自身的免疫機制,或會令痤瘡反覆不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