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中醫看「生暗瘡」

傳統中醫看「生暗瘡」
中醫如何了解「生暗瘡」?

在中醫理論裏,暗瘡的形成多歸究於潛伏在經絡或臟腑的熱邪或濕熱之邪。飲食無節制、壓力過大、工作過勞、遺傳因素,或是青春期時陽氣充盛旳生理變化,都有機會導致體內熱邪過多。

人體眾多經絡之中,肺經和胃經的循行路線會經過面部及胸口的皮膚表面,所以一旦體內熱邪過盛,邪氣便有機會順著經絡而在皮膚表面引發炎症反應。而太陽經(循行路線在背部)有著防衛、抵御邪氣的特點,當熱邪嘗試順著太陽經往外走時,暗瘡便容易長在背上。而如果我們冒風了,外來的風邪侵襲肺經,更會加劇肺經熱邪壅盛的情況,導致皮膚泛紅;如果我們貪吃油膩、辛辣的食物,便會損害脾胃,加劇胃經的濕熱之邪,最終也會反映到皮膚上。

如果熱邪持續猖獗,更有可能沿著經絡跑入血分,造成中醫所指的「血熱」,或是進一步成為「火毒」,兩者均可演變為腫瘤或其他損傷,不容忽視!

最後,情緒狀態亦可加劇暗瘡問題。長期且嚴重的憂鬱、焦慮、壓力,或是憤怒的情緒均可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,造成「氣滯」,時間一久,鬱著鬱著便又生熱邪、濕邪,反映到皮膚表面來。

暗瘡的中醫分型

中醫認為熱邪不但會影響經絡、臟腑,實質是整個人的元氣都會受到影響,亦成為了生暗瘡的主要原因。要知道體內熱邪壅盛的不同狀態,中醫可透過觀察不同症狀而了解體內的陰陽狀態,藉此辨出長暗瘡的邪熱屬於甚麼類型,繼而定立針對該熱邪的治療方案。

肺熱與胃熱是最常引致暗瘡形成的熱邪。如果夾有濕邪,皮膚的油性分泌則較多;如果熱邪鬱著,時間一久便形成火毒之邪,暗瘡的傷口會容易潰瘍、出血、紅腫;如果熱邪壅盛又容易內生風邪,再夾雜濕邪的話,暗瘡周圍則會痕癢難忍。要分辨暗瘡究竟由那種熱邪所致,可參考以下的證候特點:

肺熱型(邪熱蘊肺)

肺熱型暗瘡多集中在前額及鼻翼位置,伴有輕微瘙癢感。如果在暗瘡初起的階段,病人有機會感到怕冷、惡風,但同時傾向不喜歡溫熱的環境;常常感到口渴,舌色紅而有黄舌苔,脈象較快並且上浮。

胃熱型(脾胃鬱熱)

胃熱型暗瘡一般長在嘴巴周圍、胸口、肩膊以及背部。病人同樣地不喜歡溫熱的環境,以及經常感到口渴。同時此類病人胃口較大,尤其愛吃油膩、辛辣的食物,大便較乾硬,或有排便不暢的問題,舌色紅而舌苔較厚,呈黃色,脈象相比肺熱型的較為急促並且有力。

火毒型(熱毒熾盛)

暗瘡發炎的情況較為嚴重,可見有膿瘡結聚在皮膚表面,暗瘡附近的皮膚亦較紅。此類病人較怕熱,同時有周身不適的感覺,全身症狀明顯,舌色紅而乾,舌苔黃燥,脈象急促。

濕熱型(濕熱蘊膚)

濕熱型暗瘡長得較大,亦較易發炎及成膿,此類病人的皮膚多屬於油性肌膚,病人可能會怕熱並且感到口渴,但反而不想飲水,這就是濕熱體質的特點。病人的舌偏赤紅色,舌苔較油膩、黏膩,脈象急促並且濡滑。

血熱型(熱入營血)

血熱體質的病人多有面赤的特徵,並且有明顯的惡熱、口渴、小便色黃或暗、大便乾結等全身症狀,舌尖紅,舌苔黃或赤紅,脈象急促而細。

中醫解決「生暗瘡」的治療秘訣!

暗瘡,又稱疙瘩或丘疹,一般都是礙眼,卻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疾病。暗瘡的形成其實與皮脂分泌過盛有關:在青春期、懷孕或絕經等階段,體內的荷爾蒙分泌規律出現變化,引致皮脂分泌增加,過多的皮脂未能及時排出到表皮,久而久之便堆積在毛孔內,惹來細菌滋生,最終導致毛囊發炎,長出暗瘡。

不同程度的炎症會反映在皮膚上,形成不同類型的暗瘡:過多的皮脂在表皮下堆積,便成為「白頭」;堆積的皮脂受到體內的色素沉澱影響,逐漸變為黑色,而如果皮脂嘗試跑到皮膚外面,便成為「黑頭」。「膿瘡」則是毛囊發炎、感染,而且形成膿液的暗瘡,疼痛感較明顯。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、腎上腺或腦下垂體腫瘤的病人亦較容易長暗瘡,如果毛囊發炎較嚴重,更有可能留下永久性的疤痕。

曾經有一名年輕的女病人因為面部及背部暗瘡問題而不願外出游泳,原因是害怕穿上泳衣後顯露出背上的暗瘡。她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抗生素、清潔皮膚的產品、外用藥膏、口服藥如A酸等等,但仍無一見效,對她的形象及心理健康都帶來很大的困擾。後來她嘗試接受中醫治療,嚴格調節飲食,外敷與內服中藥互相配合,加上針灸暗瘡治療,如此進行了六個月,暗瘡問題大體上已得到改善!她的父母更表示女兒之後一直按著中醫建議的飲食宜忌進食,暗瘡問題受到控制,令她的性格外向、開朗了不少。

中醫觀念下,皮膚受肺臟所主。而肺臟與大腸腑亦互為關連,所以皮膚上的暗瘡多與肺熱與大腸積熱有關。針對這個特點,中醫暗瘡治療的方法一般從涼血、清肺、解毒等方向著手,處理內在的臟腑問題,配合外用中藥,以天然且有效的方法消除、預防暗瘡,受暗瘡問題困擾的病人也不妨試試!